top of page

媒體上的軒然大波

為一個影視記者,我在廣播公司工作的這些年來,從沒看一部像「生命源於光」的電影,能激起群眾如此兩極化的反應:人們要嘛愛它,要嘛恨它;即使專業的領域也不例外。

 

    例如,奧地利電影協會頒給它「年度最有價值影片」(Besonders Wertvoll)的殊榮。而當地的懷疑論者組織,則給它「年度最胡扯的電影」封號。除了這些正反面評價,德國畫報 (Bild) 則警告觀眾:「 這是一部危險而且深具煽動性的電影。」 讀到這的標題時,我不禁自嘲 :「一部電影能有多危險?」 不過,也由於這些四面八方、異常熱鬧的討論,讓這部片在德語世界大紅特紅。

 
「一部電影能有多危險?」
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BILD在「光」片上映時的報導標題。
「爭議越大,人們就越想看」「光」在奧地利就售出超過十萬張的票,遠超過大部份的好萊塢強擋片。

我承認,越是具有爭議性的話題,就越能引起人們的興趣。生命源於光在奧地利的票房打敗了許多“好萊塢強片”,證明了我的觀點。

這部片肯定是打到大眾心裡一條敏感的神經,否則不會引起這麼多尖銳而深刻的迴響。而這正是我拍片的目的。

 

我認為這是必要的討論:非關進食,而關於意識在物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,以及它們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。

 

這是“光”一片在奧地利公共電視ORF黃金時段首映後的談話節目。”光“的票房與收視皆遠遠大於好萊塢強片 "哈利波特6"、“最後大丈夫” 或 "瞞天過海 2"
 
 
導演彼得在反對者組織頒發的“年度最胡扯獎“會場上,對抱持懷疑論的群眾發表的演說。 他的演講以馬克思普朗克的名言作結, 鼓勵群眾質疑古典唯物主義,這場演說意外地讓反對者開始喜歡他,會後熱情地與他討論、索取簽名。

當今檯面上的科學跟醫學,總是把意識跟靈魂,當成人類這台「生物電腦」運作時的附加品,這個觀念值得我們通盤檢討一番。這種化約的唯物論不僅過時, 而且對於人之本性,是一種有害的立場,更遑論它已經禁不起當代很多科學實驗的檢驗。(這個主題在後面的篇章再詳細討論)。

 

化約唯物論,給我們一種自己已經了解這個世界的幻覺,我的任務,是拆穿這一層虛假的安全感。至於過程,會惹惱不少人是意料中的事……。

 

當然,這些是我所相信的事。你得替自己決定要相信什麼。後製這部片時,我必須在兩百多個小時的腳本中剪出大概90分鐘的電影。所以自我觀點與預設立場,是免除不了的。 我只能盡力呈現「實情」,這並不代表我就擁有「真理」。  所以,讓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看看,反對者都說了些什麼。

 

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馬克斯普朗克,量子力學創始人, 也是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, 曾在針對唯物主義的談話裡表示:
 
唯物主義 ,在我看來沒有這回事。所有的物質背後,都有一股驅動原子震動的能量,而我們假設這股能量的背後,是有智慧的心智。這股心智,就是所有物質的基礎。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