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饑荒

 

一天,大約有兩萬到兩萬五千人因為飢餓而死。

「這些餓死的人,能不能受益於食氣主義?」這個問題因為過於刺耳,所以很多影評者避而不談饑荒議題。

 

不幸的是,逃避無法解決問題 。

 

「飢荒」是一個關乎資源分配、分享、還有貪婪等等,一個嚴肅的世界性議題。

 

我們的地球,絕對有足夠食物來餵飽每一個人。可惜的是,西方社會裡,每天都因為不符合商業規則,而成噸成噸地丟棄、燒毀食物。(深入而詳盡的探討,請參見得獎紀錄片:餵不飽的地球 We feed the world你在浪費食物嗎  Taste the Waste)。所以,我們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,不是實踐食氣主義,而是如何共享豐盛。

 

 

 

「每五秒鐘,就有一個十歲以下的兒童餓死」-聯合國記者尚齊格勒.(Jean Ziegler) 飢荒,是一個關乎不當資源分配、與人性貪婪的嚴肅議題。而這個議題卻成為“禁止討論食氣主義或非物質能量”的擋箭牌.

 

 

我們不能因為饑荒存在,就刻意忽視在各種極端環境下,仍有奇蹟存活者的事例。他們, 才是我們要探討的對象。

 

即使歷史上有種種死於飢餓的案例,我們也不能刻意忽略某部份的人,在戰爭或極端的狀況下也能活得好好的。

 

維果弗蘭克 (Victor Frakle)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教授、精神科學家,同時也是種族暴行的生還者。他曾在奧斯維茲集中營待了3年多。 在他的名著 < 活出意義來> (”Men’s Search for Meaning,” 中文版由光啟文化發行)中,他探討了一種現象:為什麼在集中營這麼惡劣的環境中,有些人無法承受而死亡,而有些人卻能活下來?

 

他主張,如果人能看見生命的意義,轉而在靈性層面獲得盼望。肉體受苦時的威脅性,似乎就不那麼致命

 

著名的神經科學家、集中營生還者法蘭克醫師在著作中討論:在相同的食物供給戰俘環境中,何以有些人能平安存活而有些人則餓死?

弗蘭克醫師在討論生還者故事時指出,囚犯中有醫生身份的人,最先發現教科書欺騙了大眾!

 

還有另一位奧地利醫師,卡爾葛漢寧(Dr. Karl Graninger)也注意到這個現象。 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有些人沒有因為嚴苛的物質條件而變得虛弱,相反的是,斷食、新鮮空氣、極少量飲食、禁煙的環境都大大提升了人體健康。

 

有些人在受囚後身體變得更加健康這個現象,令他大感驚奇,並投入研究。從1920到1940年,葛漢寧醫師主持了“『斷食矛盾』的醫學計劃 (無需攝食仍可生存)。

 

他在西歐追蹤了23個案例,案例斷食的時間從五個禮拜到52年不等。生還者的背景,從戰俘,到礦坑意外都有。

 

每個案例都暗示著,人體在某些極端條件下,即使無需攝取食物或水,都能妥善保持運作。它的潛能與智慧,遠比需要燃料才能運行的機械還要優越。

 

「囚犯中有醫生身份的人,最先發現教科書欺騙了大眾!」

 

在他的名著“活出意義來” 裡,弗蘭克醫師討論了集中營裡不可思議的現象

 

奧地利醫師,卡爾葛漢寧注意到(Dr. Karl Graninger)

在一戰期間,有些人因為食物不足或斷食反而變得更健康。

他著手主持了“斷食矛盾”的醫學計劃,記錄了23個類似案例。

 

bottom of page